艾灸具有效果明顯、簡便易行、經濟實用的優點,幾乎沒有不良反應。但在艾灸過程中,一定要認真按照調理原則和操作方法進行。
一、施灸講究先后有序
“凡灸當先陽后陰,言從頭向左漸下,
次后從頭向右漸下,先上后下。”
(唐 孫思邈《千金要方·針灸上》 )
施灸的順序,臨床上一般是:先灸上部 → 后下部;先灸背腰部 → 后灸胸腹部;先灸頭部 → 后灸四肢;先灸陽經穴位 → 后灸陰經穴位;施灸量先少 → 后逐步增加。如不按順序施灸,先灸下部,后灸頭部,患者可能會出現頭面烘熱,口干咽燥等不適感。在施灸時還需結合病情,因病制宜,不可拘泥。
“先灸上,后灸下,
先灸少,后灸多,灸慎之。”
(《西方子明堂灸經》 )
二、施灸的灸量把握好
艾灸的用量與所用的艾灸方法相關,使用不同的方法艾灸用量也不同。此處,我們給出的是艾益生艾灸儀器建議使用的施灸時長及距離。
1. 施灸的時長
1)艾灸儀保健灸:
頭面胸部穴位施灸時間相對短一些,建議20~30分鐘;
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施灸時間,建議30~40分鐘;
腰腹部施灸時間相對長一些,建議40~60分鐘左右;
2) 腳灸儀保健灸:
建議30~60分鐘。
3)坐灸儀保健灸:
不隔衣物灸:建議30~60分鐘
如在公共場所(如客廳、辦公室等)隔了衣物灸,可稍微延長。
4)針對性病癥調理灸:
建議在保健灸的基礎上時間相對延長,1天1次,10天為1個療程。
【備注】兒童灸的時間相對成人可稍短一些,具體還需根據小孩年齡、自身身體狀況進行調節。(三歲以下兒童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)
以上僅為艾益生建議使用儀器的時長,具體施灸時長還須結合自身身體狀況進行自我調節,不可拘泥。
2. 施灸的距離
建議灸頭距離皮膚5~15厘米,應根據被施灸者對熱度的傳感靈活調節。
三、施灸的注意事項
1. 施灸前要保持心情平靜,不要有較大的情緒波動,同時要在施灸前喝一杯溫開水(水溫應高于體溫),艾灸時注意保暖,不要吹風,夏季艾灸不宜吹空調,容易受涼受寒。
2. 一旦出現暈灸,應立即停止施灸,讓病人平臥休息,飲些溫開水,片刻即可恢復。
3. 施灸過程中應不時地用手置于施灸部位,以感知病人局部的受熱程度,便于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,避免燙傷,尤其是兒童艾灸時。
4. 艾灸過程中會通過皮膚蒸發一部分水分,灸后適當多飲水(水溫燙嘴皮子為宜)或多食稀粥,有助器官排泄體內毒素。
5. 有灸后身體不適者,如身熱、頭昏、煩躁等,讓患者適當活動,飲少量溫開水。
6. 施灸后可能會出現上火、皮膚瘙癢等,有的會出現起紅疹、疲倦、便秘、尿黃、出汗、牙痛、耳鳴、陰道不規則流血、全身不適的現象,一般不要驚慌,繼續艾灸后這些癥狀就會消失。也可以艾灸足三里穴、涌泉穴引火下行,多喝水。必要時停灸或隔天灸,很快上述癥狀就會消失。
7. 灸后要保持心情平靜,努力做到忘掉疾病、忘掉煩惱,這樣才有利于使艾灸達到更好的療效。
8. 艾灸后不可以馬上洗澡,一般情況下,洗好澡后再艾灸。或者艾灸完,隔幾小時后再洗澡。
9. 灸后忌食生冷、辛辣、肥厚食品,不飲酒、不吸煙,飲食宜清淡,多食蔬菜水果,可以適當多食蛋白。不可飲食過飽,但可以少吃多餐。
10. 灸后部分人會出現大便干的情況,可使用蜂蜜、藕、芹菜等進行調理。
11. 生活方面要注意,房事要有節制,睡眠要充足。
12. 不要進行繁重的體力勞動,減少每天上網、看電視的時間。
13. 運動是最好的一種調養方式。灸后的運動可以散步、打太極拳、練瑜伽等為主,不要進行劇烈運動。
14. 一些慢性病癥應在常規用藥的前提下結合艾灸療法,一些急性病癥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在積極就醫的同時,結合艾灸做輔療。